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八百七十七章 死魔之力归亡之兆(2/3)

主动封闭了自己察觉到这些人的感官,然后专注于另一批看不见其他人的凡人。

接着,以这种方式,又经过了细微而精妙的心理引导,李启将两拨人分开。

等到了大概二十六年之后,最后一个‘独自生活"的人寿终正寝,李启为其收殓了尸体,举办了葬礼。

然后,李启看了一眼对照组。

经历了最初的混乱大逃杀之后,他们已经稳定了社会秩序,开始了建设

于是,他封闭了感知。

他想知道,这些人在自己没有观察的情况下,会不会有变数。

李启再度回到山上,闭上了眼睛。

他决定每十年起身一次,观察这个最后的文明聚落的发展。

第一个十年,欣欣向荣,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大量的新生儿出生,人口翻了一倍还多,聚落也开始有了脱产者的出现,开始重新划分了工匠和教师之类的职位。

第二个十年,聚落的新生儿们已经取代了老人,更加壮大,已经足足有上万人了。

第三个十年,人口继续膨胀,利用前代文明遗产,他们已经开始了基本的机械化种植,吃饭完全不是问题,但问题在于工业化无法继续进展,只能持续不断的考古,靠老旧的设备维持生活。

第四个十年,他们消失了。

再度,凭空消失。

李启甚至都不明白这四个十年到底有什么波动。

但是,还好他这次做了检测装置。

没错,虽然李启自己没有进行任何的观测,不过他留下了一些可以被动记录影像的东西。

并非是主观记录的录像机什么的,而是一块‘镜子"。

没错,只是一面镜子而已。

他在天上装了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时时刻刻映照着下方。

镜子能够反射光线的原因,是因为光线击打在镜面上,然后被反射了出去。

那么,只需要观察镜面每一个分子的反射与偏移情况,就能够追溯每一个光子的路径,进而形成图像。

虽然听起来很扯淡,但三品确实能够做到这种事。

李启真的能够追溯这十年里每个光子在镜子上留下的任何一点踪迹,这样就能够反推出发生了什么。

李启真的就这么做了,他清楚的追溯了所有的光子,然后得知了发生了什么事情。

「睡梦之中,突然消失了。」李启经过推算,得出了结论。

的确就是预想的那样。

大家‘孤独"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凭空消失了。

大家孤独?

人多的时候,社会将会不可避免的开始分工,于是,道德解组、人际疏离也就产生了。

只有当他和自己的其他伙伴疏远了的时候,当他明显地看出了其他人仅仅是由于私人利益、仅仅由于社会分工才和他发生联系的时候,当那种连最小的考验也经不起的虚伪的勾连完全消失了的时候,也只是在这个时候,就开始了人际关系疏离化。

个人与公共世界的脱钩,物理空间社会属性的消解与时间观的变化使得人们对于如何寻找自己栖居方式感到迷茫。

换而言之,他们陷入了自己的世界,就好像是死宅一个人也能活下去一样。

他们都陷入了自己的世界,短暂的以为,这个世界除了自己以外的生命都不见了。

于是……

他们就真的不见了。

也就是说,文明一旦发展到‘原子化"的程度,那么他们就会消失,这是死亡吗?亦或者……别的呢?

但是,这不对劲。

就算原子化了,可实际上,人与人在社会的联系是更加紧密的。

比如一个死宅,他以为世界只有他一个人,他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缩在家里玩手机,靠打游戏卖金币为生。

那么,买金币的人,游戏的运营商,手机信号的基站维护人员,网线的运营,还有楼下一个人买东西的无人超市。

货架上不会凭空长出货物,在这个原子化的社会,你虽然没有意识到别人的存在,但实际上你与其他人的联系是非常精密的。

对比起那些没有原子化的社会,比如‘村落"或者‘社群",看似非常紧密,但说来说去,所能接触到的人,绝大部分也只是亲眷或是村子里的人,在走出这片土地之前,「家族」、「村落」就是社会的一切。

在乡村的社牛,和在公寓里的死宅,其实前者在整个社会的疏离程度,要远高于后者。

那么,为什么前者不会消失,后者却消失了?

李启相当的疑惑,不过也很欣喜。

他意识到,这一点,就是死魔力量介入的点。

李启很强,强到他几乎不可能察觉不了原因,如果有察觉不了的地方,那这个地方一定就是死魔的力量所插手的地方。

那么,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这就是死亡生效的地方。」李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