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十八章 西行(1/2)

马车摇摇晃晃地沿着驿道往西行。

傅庭筠身上裹着个皮袄,倒也不觉得冷。

她问坐在对面呵气成雾的郑三娘:“我们到哪里了?”

郑三娘忙撩了车帘朝外望。

触目皆是不是黄土坡就是红土丘。

“三福兄弟,”她喊骑马走在马车旁的三福,“我们这是到哪里了?”

三福穿着皮袄,红光满面,勒马回身,呵呵笑道:“天黑之前就能到永靖了,过了永靖,就是庄浪。再二十多天,我们就能到张掖了。”

因为傅庭筠临时决定去张掖,虽然急赶急地买了东西,但一下子多了三个大人一个小孩,不说别的,这干粮就要添置,最后还是耽搁了一天,他们到了上写着,赵凌是总旗,杨玉成和金元宝都是小旗,三福和石柱则是普通的军户。阿森因为年纪太小,没入藉。

“我也不知道!”傅庭筠掖了掖身上的皮袄,道:“等到了张掖,打听打听就知道了。”

两人说着话,到了永靖县。

还没有下马车,耳边就传来鼎沸的人声,等下了车,到处是商队,马儿的嘶叫声,骆驼的骆铃声,装货卸物的吆喝声,不绝于耳,长着黄色头发绿色眼睛的大食人,戴着白色帽子的回回,穿着皮袄的行商……摩肩接踵,扬起一阵阵黄色的尘土。

傅庭筠则睁大了一双眼睛好奇地四处张望,像个初次进城的村姑。

看见人群中有个戴着绣了金边盖头的回回女子,不由盯着人家看。

赵凌看着,露出浅浅的笑意。

阿森嚷着:“不是说关外人烟稀少,贫瘠荒凉吗?怎么这么多人啊?”

杨玉成等人望着眼前来来往往的人,也有些目不暇接。只有赵凌,淡定地笑:“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这里自古就是经商要道,大批的商队养活了沿路的百姓,喧阗鼎沸,不足为奇。”然后道,“这些日子赶路辛苦了,今天大家好好歇一晚。”然后朝那家最大的客栈走去。

众人有些恋恋不舍站在街上张望了片刻,这才随着赵凌进了客栈。

他们包下了客栈后面一个比较偏僻的院落,伙计们殷勤地把马牵到了马棚,送上茶水,打来了热水。三福他们不放心伙计,和郑三、石柱一起把车上的东西搬到了他们住的厢房。郑三娘则服侍傅庭筠梳洗,赵凌和杨玉成、金元宝关了门在屋里说话,阿森就抱着临春在门口看那些长相怪异的大食人和高鼻深目的回回。

不一会,郑三娘找到了阿森:“傅姑娘让你快回去洗洗,等会好用晚膳。”

阿森把临春交给郑三娘就跑了回去,洗漱完了,去了傅庭筠那里。

傅庭筠正用帕子绞着头发,见他还梳着丫角,喝道:“去把头洗了。”

阿森不喜欢洗头,躲躲闪闪的:“没人帮我洗。我一个人洗不好。”

傅庭筠起身:“去叫了水来,我帮你洗。”

阿森见躲不过,一溜烟地跑了。

傅庭筠追出去。

阿森忙讨饶:“我这就去洗,我这就去洗!”

听到动静的赵凌推开窗,杨玉成和金元宝都朝院子里望去,见傅庭筠把阿森揪了回去,均笑了起来。

“这个猴儿,终于有个管头了!”金元宝道。

杨玉成却不以为然:“傅姑娘也管得太宽了些。”

赵凌和金元宝就冲着他笑。

他顿时面红耳赤,忙道:“说正事,说正事。”

刚出西安府的时候,傅庭筠曾委婉地提醒杨玉成,吃完饭别在饭桌上剔牙。

两人怕杨玉成恼羞成怒。两人都顺着他的话往下说。

“庄浪卫的都指挥使鲁成。世袭百户,平熙三十六年,蒙有来犯,他任庄浪卫都指挥使佥事,随颖川侯收复哈密卫有功,被授世袭千户。平熙三十八年,升都指挥使。”金元宝正色道,“我能打听到的,就这些了。”

杨玉成“哇”地一声:“随颖川侯收复哈密卫就从世袭的百户升到千户,那收复了哈密卫的颖川侯岂不是赏赐更重。”

金元宝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毫不掩饰地流露出“这还用说”的鄙视眼神:“颖川侯有两个儿子,一个十岁,一个四岁,十岁那个,封了世袭都指挥使佥事。正三品。四岁那个,封了指挥使佥事,正四品!”

“啊!”杨玉成垂涎三尺,“这两个小子,真是好命啊!”两眼发光。

赵凌忍俊不禁:“你好好干,未必不能封妻荫子。”

“九爷说的对。”杨玉成兴致勃勃。“大丈夫一世,不能光耀门楣。封妻荫子,实枉为人!”

金元宝懒得理他。和赵凌道:“九爷,这样不行啊!我们知道的,也是大家知道的。得想办法弄清楚鲁成的性格禀性,喜好厌恶,有几个妻妾,最喜欢哪个儿子……还有颖川侯,也要仔细打听打听才行。”

“嗯!”赵凌点头,正色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既然来了,就不能糊里糊涂地混日子。”他说着,沉吟道,“永靖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