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1章 烧钱(1/2)

寒风萧瑟,对北方人来说,南方没有冬天,但那一股子深入骨髓的湿冷却更加让人不适应。

现在是一月下旬,在不计成本的经过两个多月重复试验组装,第一台原型机被成功制造出来,实验室正式走向正轨。

“保存数据,换上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加速部件,温度稳定在58000摄氏度,继续进行试验。”

原型机内部等离子体温度达到了58000摄氏度,兰州重离子中心的加速部件发射的氦3原子,已经无法穿透原型机内部的等离子体,刚进去等离子体后就被冲散化为一体。

陆毅的实验思路形象点形容,原型机内部的环形等离子体就像一条河流,通过对河流发射多枚子弹穿透过去。

然后收集子弹穿透后的轨道变化,力道变化,角度变化,子弹穿透过程中和水流碰撞时发出的波动,从而分析出这条河的内部信息。

温度越高,离子的相互运动越强烈,这可以比喻为水流就越湍急。

当水流湍急到一定程度,手枪发射的子弹就会被冲走无法穿透水流失去了探测意义,这时候就要换上发射强度更强大的发射器,把手枪换成高射炮。

“陆陆,小梦那边发来消息,确定随温度和密度的变化,等离子体内部湍流现象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遵循流体力学,但却没找到低温低密度和高温高密度湍流现象之间的联系。”

这时,一直负责和林梦那边沟通研究等离子体湍流现象的张晴拿着平板走了进来,上面显示出和林梦的视频通话。

“这个情况早有预料了,真要这么简单可控核聚变中的等离子体就不会属于探测盲区。”

听到这个早有预料的坏消息,陆毅揉了揉额头接过平板:“先把数据分析报告发我手机一份,然后把所有数据备份,我让人接你回实验室这边,那边的超算租期明天就到了也该换给人家了。”

“嗯嗯。”

视频那边林教授乖巧的点点头,示意旁边的学生给陆毅手机发送一份最新的数据分析报告。

实验室正在建设的130000lo/s超算还没有建设完成,但实验已经开始了,庞大的数据量根本不是人脑能够运算的,陆毅只好找了羊城本地一台超算租了下来。

叮咚!

口袋中定制手机响了下,2.3的分析数据不到1秒钟就发送了过来。

5的理论下行速度达到了10每秒,等同于下载速度1.25每秒。

当然这是理论峰值,实际上5下载速度能达到300每秒那都已经是住在通信基站了。

随12月份通信网络更进一步升级,在陆毅的要求下羊城的通信网络率先完成整体升级,接入了陆毅的压缩芯片后网速直接提高了8.6倍。

当然普通手机受到性能的限制不可能达到陆毅的定制手机这么猛,但普遍下载速度也是达到了差不多1左右,吊打升级前的5网速。

通信网络在升级,公司的芯片出货量也是节节高升,每枚芯片出货价208元但给华为那边的订单价才28元,妥妥的垄断生意好赚钱。

当然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利润,实际账面上这款芯片还有百分之70多的研发成本,账面上的毛利润也不过是百分之20,是行业毛利润的平均值。

在华为、移动、电信入股后,陆毅的股份已经被压缩到百分之28.5。

虽然付出了大部分股份的代价,但也让公司的压缩芯片彻底成为行业标准,在未来就算有其他公司开发出压缩比率差不多的算法,他也不可能介入通信领域。

5时代是物联网时代,除了手机终端和通信网络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物联设备也都需要基带芯片和这种压缩芯片,剩下百分之28.5的股份足以暂时支撑陆毅的研究挥霍。

“58000摄氏度试验第二次!”

原型机更换好加速器后,第二次试验开始。

每一次试验都有损耗,发射强度越高的发射部件也就越贵,能够节省的资金陆毅还是会节省。

所以低强度的试验采用兰州重离子加速部件改造成的加速器,高强度的试验则更换成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至于最后的加速部件则还没有使用过,因为现在试验的发射强度达不到那个需求。

电流通过电容器发生能量蓄积,强大的电压涌向加速器被转换成磁能对内部的氦3原子进行加速,瞬息间向原型机内温度稳定在58000摄氏度的等离子体发射过去。

大量氦3原子依次被发射进等离子体中瞬间就发生了电离,一部分电子散逸脱离束缚,剩下的氦离子依旧一往无前的往前冲,沿途不断和原型机内的等离子体离子发生碰撞发出波动信号,最终穿透等离子体撞进另一边的靶向材料。

嘀嘀嘀......

实验室内部的屏幕闪过大量数据,这是原型机内装配的探测仪器检测到氦3离子和等离子体的碰撞数据,包括最后氦3粒子撞进靶向材料瞬间的撞击强度,速度,撞击角度等等数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